搜尋此網誌

2013年5月13日

Troy/特洛伊.木馬屠城


Troy/特洛伊.木馬屠城

Music Composed and Conducted by James Horner

2004 Reprise Record






  <魔戒三部曲>大獲全勝之後,好萊塢顯然又開始對大型史詩,戰爭,奇幻電影大感興趣,於是,充滿傳奇色彩的特洛伊戰爭再次搬上銀幕,兩部荷馬史詩,壯烈激昂的<伊利亞德>與陰柔淒迷的<奧德賽>不僅是西方文學之祖,很多角度來看它還是奇幻文學這個大熱門的老祖宗,十年爭戰不僅人間豪傑輩出,天上諸神也各擁一方,大顯神通,只是過去好萊塢改編特洛伊戰爭通常都十分失敗,重點多半放在傾國傾城的Helen與Paris的不倫之戀,或者是Odysseus老謀深算的木馬計上,<伊利亞德>中的真正搶眼的人物與情節,如希臘悍將Achilles與領軍的Agamemnon間的恩怨,Achilles與特洛伊王子Hector間的血戰,以及特洛伊君王Priam對Achilles動之以情的過程,在許多過去的版本中反而淪為聊備一格的旁枝末節.儘管<特洛伊.木馬屠城>到了台灣,免不了還是在片名中加上了”木馬屠城”的副標題,不過電影本身倒是很令人驚喜的,將故事的主軸,還原到<伊利亞德>,而不是以木馬屠城記為描寫主題的羅馬史詩<阿伊尼記>上.

  <阿伊尼記>出自羅馬詩人維吉力之手,有時我覺得希臘人其實並不真的以木馬屠城為榮,所以兩部荷馬史詩都沒有正面描寫特洛伊的毁滅,<伊利亞德>以Achilles和Agamemnon的決裂為起點,以Priam為Hector贖回屍骸為終點,<奥德賽>則以智多星Odysseus在大戰結束後,十年飄流的返鄉之旅為主題,故事中我們發現那些征服特洛伊的希臘人,在戰爭後其實個個死於非命,領軍的邁鍚尼之王Agamemnon下場尤其淒涼,他在班師回朝後,即遇上由王后和情夫串通的血腥政變,陪上了自己的生命與王朝,只有一直無意參戰卻又不得不為的Odysseus安返尹色佳,與堅貞不移的妻子Penelope共渡餘生,卻也付出了十年的飄流與思念做為代價.一場以爭回Helen為名而發動十年大戰,底下的真面目其實是希臘人對特洛伊財富與地理優勢的覬覦,最後希臘人只得到了一座被自己燒成焦土的廢墟,希臘的人才與國力在十年中消耗殆盡,輝煌一時的邁鍚尼王朝在連番政變後走向毁滅.類似這樣的故事三千兩百年來似乎一再重演,不管發動戰爭的理由是一名絶世美女還是所謂的”大規模毁滅性武器”,其實戰爭的本質都不過是貪婪與權力的糾結,只是值得引以為鑑的是,往往戰爭的結局也免不了走上玉石俱焚,征服者得到的未必是真正的勝利.電影引用<阿伊尼記>做為結尾,Paris將特洛伊之劍交給了背著父親逃生的阿伊尼,告訴他只要劍仍在特洛伊人手上,特洛伊的血脈就會延續下去,在<阿伊尼記>後來的故事裏,阿伊尼輾轉逃到了義大利,他落地生根後別有一番豐功偉業,建造了羅馬,歷經春秋千載,屹立至今.

  雖然電影版的故事細節做了大規模的改編(看起來一點也不像打了十年那麼久,還有老是講一些那個時代的人不該講的話),而且迴避了所有神話性的描寫,但以Achilles為主軸的故事脈絡,還是讓<伊利亞德>的關鍵情節得以充份發揮,算得上是歷來最伊利亞德的一次電影改編,論電影的卡司,氣勢,排場都不難看出這是好萊塢傾全力打造的華麗製作,電影成績也並不差,但很讓人訝異的是,這麼大規模的製作,像配樂這麼重要的元素,在好萊塢仍然可以演出陣前換將的戲碼,好萊塢不一定能拍出出人意表的作品,但卻常常發生出人意表的故事.

  相信很多樂迷對這部電影的配樂早已期待多時,原來執掌配樂的Gabriel Yared既是金像獎得主,過去又從無演出此類作品的紀錄,也許能像Howard Shore以黑馬之姿演出<魔戒三部曲>般,給樂迷帶來全新的驚奇也不一定.但結果最大的驚奇是在上片前三週,電影公司決定撤換Yared苦心譜寫多時,已然大工告成的作品,臨時改由氣質幾乎完全不同的James Horner接手代打.James Horner臨危受命,在短短三週內交出一部大型人聲管絃史詩配樂.到底James Horner在三週內倉促完成的配樂,如何能取代Yared自認為自已至今寫過最好的配樂作品,一時恐怕沒人能說得清,不過有趣的是,Yared的配樂版本與自己的聲明目前也正式在他的個人網站上公開,樂迷正好有個機會充份比較.只是既然目前我們手上只能拿到Horner版本的原聲帶,我就還是以Horner的版本為中心來談這部配樂吧.

  坦白說,即使James Horner有很多毛病,他仍然是我心目中好萊塢最具才氣與實力的作曲家之一,換成其他人,我不認為三個星期能有眼前這樣水準的配樂,但很可惜的是,它聽起來也真的就像James Horner三個星期內趕工出來的配樂.它有James Horner過去配樂常被批評的所有缺點,包括延用自己過去的主題,抄襲模仿其他人的作品等等,只是這回這些缺點可以有很好的藉口,三個星期,你要他怎麼辦,與其說他在創作經典,倒不如務實一點,他其實是在設法解決問題,讓電影可以順利上檔,如果他真的在這種情形下創造了一些閃亮的時刻,那我想是值得喝采的,因為那正是他的天賦與實力使然.

  首先James Horner寫了一個不錯的抒情主題,他也將這個主題發展成一首主題曲,這種操作多少有點商業性,但坦白說這大概也就是為什麼電影公司要他的原因,比起Yared來,他似乎更有創造商業價值的能力.我覺得James Horner的幾段抒情主題,或許並沒有別出心裁的創意性,但它們確實動聽,我們在Briseis and Achilles,Through The Fires.Achilles...and Immortality等曲目中,會發現James Horner對創造旋律確實在行,當然,它可能有點像<英雄本色>,有點像<蒙面俠蘇洛>,甚至有點像<星際奇兵-Stargate>,但它很James Horner,也很優美,坦白說,我甚至不覺它聽起來比Yared的抒情作品差.只是在配樂的操作上,問題就很明顯,James Horner沒有足夠的時間替這部配樂建立結構感,他的主題無法有效的在整個故事中發展,演變或昇華,只能當保守的背景音樂.主題曲Remember由抒情主題衍變而來,手法一如Horner過去所有的主題曲,但它的歌詞倒是抓到了重點,既然電影以Achilles為重心,這首歌自然也為Achilles明志,在<伊利亞德>中,Achilles是神祇後裔,天命已定,電影版裏淡化了他身世上的神話色彩,但卻強調了他註定要死在戰場上的宿命觀,Achilles明知他將葬身特洛伊,卻依然執意赴戰,寧可轟轟烈烈的化做千古傳奇,也不願平凡苟活一世,這首主題曲確實道出了Achilles的人物特質,Horner在配樂觀點的操作上仍然十分精確,只是急就章的創作情勢下降低了他表現的深度和可能性,這首終曲的內容和效果,我個人覺得也許不如Yared的版本中,以懷舊氣息濃厚的民謠來結尾,那樣具有追思遠古的情懷和情調,但其實它更貼近一部典型好萊塢電影的結尾,也相當扼要有力,我想電影公司的老闆應該是很滿意的.

  James Horner只將抒情的重心放在Achilles和Briseis身上則稍嫌可惜,原來<伊利亞德>最具人氣的情侶檔想當然爾是Helen和Paris,但綜觀整個<伊利亞德>,全然一派雄偉陽剛,對兒女情長的描寫幾乎沒有,不過電影版中對此大幅加碼,試圖交待Helen的心路歷程,也將Achilles的感情做了更深入的描寫,甚至更動原著,讓殺人如麻的Achilles活到木馬屠城(原著中Achilles在木馬屠城前早就掛了),只是他衝進特洛伊不再是為了戰鬥,而是為了救援心愛的女子,這種更動其實並不違悖常理,而且也讓Achilles的一身殺氣添了一份原著沒有的柔情,配樂上要好好經營是應該的,但James Horner對Helen,Paris甚至是Hector夫婦就稍微虧待了點,這點看起來,同樣是寫抒情高手的Yared,就構思的比較週全了.

  除了抒情主題,Horner也為Achilles設計了兩個主題,一個是比較肅殺黑暗的動作主題,如Achilles Leads The Myrmidons,這個主題是Horner的慣用動作主題,已經回收再利用過無數次了,因此音樂本身沒有任何新意可言,但在配樂運作的觀點上,Horner還是抓到了重點.在古希臘美術裏的Achilles,外型一直透露著一種陰沈嚴峻的殺氣,通常他身披黑色戰甲頭盔,只露出犀利的雙目,手持長矛圓盾,取人性命毫不留情,文字描寫裏的Achilles則是孤傲衝動又敏捷凌利,我想這也是本片導演,編劇,甚至動作指導企圖打造的形象,Horner的動作主題簡短有力,氣質陰暗,十分吻合Achilles在戰場上那種所向披靡,殺氣騰騰,令特洛伊人聞風喪膽的凶星形象,但Horner也為Achilles寫了一個明亮的英雄主題,畢竟在希臘人眼中,Achilles可是威風凜凜的天將神兵,這個主題也是整部配樂最搶眼的旋律,如果你買原聲帶是希望有個很好聽的主題旋律,那麼這個英雄主題算是給了個交待,最好聽的變奏曲目是The Trojans Attack,這也是整張原聲帶最出色的一軌了.

  Horner為特洛伊城寫了個華麗但無創意的鼓號主題Troy,而且因為欠缺整體構思,這個主題在電影中沒有豐富的表現.這是這部配樂最大的問題,它顯得零散而缺乏結構感,當然,我們不難想像Horner並沒有太多時間來設計這部配樂,在管絃編曲與音色運用上,Horner也處理的非常平凡,不見任何深刻的巧思,純粹以公式型的內容交差,反正特洛伊的淪陷和鐵達尼號沈船在好萊塢拍起來都是差不多的,不過比較尷尬的是,Horner這次還給人一種抄襲感,比如人聲的運用,不論是合聲和女聲吟唱的風味,都不脫Hans Zimmer在<神鬼戰士>中的表現,Achilles與Hector的決鬥則有模仿<臥虎藏龍>打擊配樂的痕跡,只是最近模仿<臥虎藏龍>的人本來就很多,近來好萊塢電影裏不管是哪一代哪一國的戰士決鬥,都免不了要來段東方風味的撃鼓助興一番.相形之下,Yared的配樂雖然帶了點學院派的老氣,但在整體構思,創意性和曲式,音色變化上要豐富很多,可見有些東西,時間不夠就是勉強不來.

  整體來說,這不是一部差的配樂,尤其是以它的創作時限來說,它甚至算是一部不錯的配樂,但從James Horner十分精準的配樂著眼點來看,它顯然可以更好,只是這次很明顯的,它之所以沒有更好,不是音樂家個人的問題了.

***

By Loyalwise Ye 2004/6/2


附錄 :由於影音軟體的進步與Youtube的盛行,我們現在只要在Youtube上使用Troy和Gabriel Yared做為關鍵字,就可以找到Gabriel Yared當年完整的Rejected Score.其實Gabriel Yared寫了相當不錯的古典管絃配樂,他在抒情表現上比James Horner更為細膩,他在人聲或民謠風格的曲目上也有可觀之處(但也有些人聲曲目我覺得特別,但並不動聽),而且他的大型史詩或動作音樂,寫得甚至比James Horner還盛大,只聽這樣的配樂,一時很難想像這樣元素多元,作曲精工的配樂為什麼會被退件.根據當時報導,是說在試映時,某位觀眾認為Gabriel Yared的配樂過於老氣,因此在上片前約三週,Gabriel Yared精心打造一年的配樂遭到撤換,完全沒有機會進行調整或修改,而且臨時找James Horner譜寫新的配樂替代,很令人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試片觀眾,其意見這麼的有說服力,我想這可能只是製片打算換掉配樂的說詞而已,就像希臘人聲稱他們是為了一個傾城佳人出兵特洛伊.

Gabriel Yared的配樂該不該被換掉,真正的關鍵其實是它用在電影裏到底有沒有問題,在Youtube上就真的有高人把Gabriel Yared的配樂還原到電影裏,提供了我們一個難得的對比機會,我們有機會體驗James Horner和Gabriel Yared對同一個場面,不盡相同的表達手法,對我個人來說,這其間的重點主要不是要讓James Horner與Gabriel Yared一較高下,雖然這種比較在所難免,但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我們有機會體驗到電影配樂的差異,的確可以對電影的氣質風格,產生顯著的影響.

以下呈現了兩個配樂片段與我個人的意見供大家參考.第一段是Achilles的初登場,他迎戰敵軍第一悍將,電光火石間,即輕而易舉的將之秒殺,然後再冷酷的向敵軍叫陣.在Gabriel Yared的配樂版本中,他對Achilles與這場較量的描寫,要比James Horner來的熱烈很多,Achilles與對手皆如摔跤明星般閃亮登場,攻擊的音樂也咄咄逼人,緊張華麗,有如這是場世紀對決,而Achilles施展了絕世高手的驚天一擊.相對之下,James Horner處理的很淡漠,大部份的時候氣氛壓的很低沈,在Achilles出手的一刻,只用一種冰涼的人聲一筆劃過又歸於沈靜,留下Achilles對著千軍萬馬冷眼相對,不屑的問:還有沒有人要上.兩種音樂表達一熱一冷,我認為Gabriel Yared並不是音樂寫的不好,而是相對於James Horner,Gabriel有點表錯了情,這場戲裏的Achilles,不是上場來當英雄的,他與國王冷戰多時,心結難解,聽命上場他很不情願,他與對手實力懸殊,出手只為了不想歹戲拖棚,在他眼裏對手根本虛有其表,不堪一擊,擊敗他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也用不了他什麼看家本領,他只想速戰速決,把對方一招斃命後,再不屑的問問大家還有事嗎,有就快點上,沒有就不要再煩他了,這裏的Achilles自我意識遠大過敵我意識,無意戰場立功,不過隨手應付,雖只是如此,卻形塑了一個冷漠任性,又囂張凌利的人間凶器,這種黑暗冰冷,凶戾肅殺的煞星氣質,一直是希臘文化裏Achilles慣見的形象。兩相對比,我覺得James Horner似乎比Gabriel Yared更了解這個角色與這部電影,Gabriel Yared的音樂固然寫的出色,卻流於表相的跟著畫面歡呼衝刺,出現誤解角色性情與故事情境的問題,James Horner少做反而是少錯了.

By Gabriel Yared (Rejected Score)

By James Horner


第二段是Hector和Achilles的決戰,Gabriel Yared與James Horner的音樂概念完全相同,或者應該說是James Horner延用了Gabriel Yared的設計,但寫了新的配樂,兩人都用戰鼓打擊來描寫激戰,在Hector倒下時,皆用女聲吟唱來表現,Gabriel Yared的女聲吟唱比較柔美悲傷,一來哀悼英雄殞落,也可以與Hector之妻相連結,James Horner的女聲則冷調蒼涼,比較沒有顯著的個人情感,一來仍有痛失英豪的悲涼,又有一種血債再添一筆的喟歎,同樣採女聲吟唱,兩個音樂家卻有不同的詮釋層面與效果,而打擊的部份,Gabriel Yared戰鼓如雲,James Horner卻僅就重點裝飾,要看出高下的關鍵其實在於音效,這場對決的音效處理的非常銳利慓悍,光聽這些干戈交擊就已經讓人很緊張了,James Horner在配樂時,只是讓整場戲維持一種節奏的連續性,鼓聲若有加強,常是在強化音效,顯見對James Horner而言,這場戲真正的聲音張力應是來自音效,並不是音樂,James Horner只打算陪襯,無意搶戲,相對來說,Gabriel Yared的鼓樂就要來的繁複很多,我能確定在電影外,Gabriel Yared的音樂顯然比較有趣,但在電影內,我就難以確定這樣複雜的鼓樂,有沒有可能反而干擾了音效這種真實直接的力量,因為在這段試圖還原Gabriel Yared原配樂的影片裏,音效的混合並沒有達到專業水準.

By Gabriel Yared (Rejected Score)

By James Horner

從幾個片段看來,我同意Gabriel Yared是個會寫音樂的人,但如何為這類片型配樂,他的經驗似乎略顯青澀,我比較奇怪的是他畢竟為這個電影忙了一年,如果他的作品和拍片團隊的期待有落差,怎麼非得到上片前一個月才發現.而James Horner是個精於配樂手法的人,他對這部電影的觀點比較精準,但也可能是在Gabriel Yared之後接手,他清楚了什麼樣的錯誤應該迴避,如果給他更多的時間,我認為他或許有機會在這樣的觀點下,寫出更好的作品,之所以是或許,是因為James Horner有些老毛病,比如剪貼舊作,常常也和時間壓力沒有必然相關。


收錄曲目:

01. 3200 Years Ago 
02. Troy 
03. Achilles Leads The Myrmidons 
04. The Temple of Poseidon 
05. The Night Before 
06. The Greek Army and its Defeat 
07. Briseis and Achilles 
08. The Trojans Attack 
09. Hector's Death 
10. The Wooden Horse and the Sacking of Troy 
11. Through the Fire, Achilles...And Immortality 
12. Remember

1 則留言:

  1. 很有意思的對照...雖然我覺得Hector和Achilles的決戰那段應該只是混音的問題才讓Gabriel Yared的配樂有點干擾的感覺.....不過經過這麼久的時間再來回味這部當初有點爭議的配樂還挺令人懷念的X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