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4年3月3日

The Thing/突變第三型

The Thing/突變第三型

Music Composed and Conducted by Ennio Morricone

1982, CD released in 1991, Varese Sarabande






  每當說到<突變第三型>,我想到的第一個問題總是:那第一型和第二型是什麼?不過這個問題和電影的本質無關,我只是一直很好奇當時的中文譯名到底想表達什麼。這部敘述擬態外星人的懸疑驚悚片,在1982年與<外星人-E.T.>同期上演,後者以溫情風格席捲全球票房,驚世駭俗的<突變第三型>有點受到冷落,同時<異形>大導演雷利史考特的<銀翼殺手-Blade Runner>也熱映中,<突變第三型>還一度被評為只是<異形-Alien>仿作。但有意思的是,這部由B級恐怖片名導John Carpenter首次執導的主流片廠A級製作,在日後影帶光碟巿場上口碑持續發酵,時至今日反而被視做John Carpenter的代表作,而且,其實它看起來和<異形>真的不像。這個故事翻拍自1951年的舊片<The Thing From Another World>,John Carpenter的版本加強了人人都可能是異形,誰都無法信任的懸疑張力,異種變形的模型特效有B級恐怖電影特有的誇張血腥,但技術水準更為精緻,尤其為深好此道的影迷所津津樂道。

  John Carpenter不僅是一個電影製作人,導演與編劇,他也常常為自己的電影配樂,剛開始他這麼做只是為了節省製作成本,不料有些作品如<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的主題,居然成為恐怖電影配樂的經典。<突變第三型>由於有相對高額的製作預算,使得John Carpenter有機會邀請他心目中的偶像配樂大師Ennio Morricone擔任配樂。Ennio Morricone並沒有實際參興配樂的技術作業,他只是根據電影的片段與導演提供的資料與說明,寫了十段樂章供導演剪輯運用到電影中,能這樣做也是因為John Carpenter本身就是很好的電影配樂家,又是本片導演,他知道如何與音樂家溝通他需要的音樂。初版電影原聲帶收錄的即是Ennio Morricone原音未修剪的十段音樂,而到了2011年,John Carpenter與其長期合作的音樂製作人Alan Howarth,推出了依電影表現方式剪輯配樂的原聲帶版本,這個版本中另外加了一些電子音樂,是John Carpenter本人的作品,補充Ennio Morricone作品的不足,基本上這部配樂是Ennio Morricone受邀依導演的需求作曲,這些音樂再交給導演剪接修改,讓它們完全結合到完成的電影中。我在此對這部作品的介紹,主要基於1982年Ennio Morricone原版的十段樂章。

  Ennio Morricone這部作品具備兩項很鮮明的元素,一是非常Bernard Herrmann風味的懸疑器樂,尤其是絃樂,另一則是很有B級電影音樂氣息的電子音樂,這兩項元素個別來看非常的美式與好萊塢,但通常它們會出現在兩種天南地北的電影類型中,鮮少有一部電影會同時出現經典氣質的黃金時代管絃樂風,與總是比較簡陋詭譎的B級電影音樂。Humanity是最著名的主題旋律,基本上它只有兩個音,無止無盡的反覆,在Part I中它的編曲風格以深沈迷離的管絃音色為主,幽幽流動的豎琴與飄忽的弱高音絃樂,也算是Ennio Morricone常用的編曲技巧,但以此營造懸疑,卻格外像Bernard Herrmann的手筆,Part II的編曲元素則加入了如心跳般規律搏動的電子節奏,音色單調冰冷,節律與音效逐步威逼強烈,才算能稍微脫離Herrmann的風格陰影。

  以器樂手法來說,<突變第三型>的絃樂部份具有較多的變化與較高的情緒張力,它並不大呼小叫的製造緊張,而以一種緩慢纏繞,遊移鑽探,懸而不決的的氣質,幽幽的描寫懷疑,妄想,緊繃,與恐懼,如Humanity,Solitude,Wait,Despair等,不過在Bernard Herrmann之後,特別是<驚魂記-Psycho>之後,寫這樣的音樂若被拿來比較都有些吃虧,因為真的很難能再超越<驚魂記>的水準。部份音色如神祕絃樂組合鋼琴的手法(Shape),詭異竄動的提琴撥絃(Contamination),懸浮而緊繃的Despair等,與John Williams在<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中的手法雷同,Wait的低沈潛伏則有<大白鯊-Jaws>的氣質,其實這些手法,以及極簡主義的主題設定,多少都可以回溯到Bernard Herrmann的早期科幻或懸疑電影音樂,日後追隨跟進的作品也相當多。我很難覺得Ennio Morricone有做的比Herrmann更特別,但他的技巧穩健細緻,還是在一般的水準之上,其中Bestiality是我個人比較喜愛的曲目,Ennio Morricone以賦格對位的手法,將一個簡單的主題,組織擴充成一段古怪,帶進行曲風格的樂章,這其實也是Bernard Herrmann擅長的手法,但我覺得Bestiality在這部陰沈作品中聽起來還滿別緻有趣的。

   我喜愛Ennio Morricone在本片中的電子音樂,更甚於管絃器樂一些,我覺得此型管絃器樂風格,即使是Ennio Morricone也不容易與Bernard Herrmann並論,但如果是說用B級電影音樂元素來作曲,可真的是沒幾個像Ennio Morricone這種份量的音樂家做過。B級電影音樂聽起來有種特殊風味,它的內容常常很詭異誇張,為了降低製作成本,它常常用電子音樂摸擬管絃音色作曲,聽起來虛假而廉價,但偏偏這種假血假肉滿天橫飛的電影,如果沒有這種假管絃電音,又總覺得不太對味。Ennio Morricone明明可以用管絃編制為本片作曲,卻又替<突變第三型>做這樣的音樂,顯示Ennio Morricone或John Carpenter對電影音樂的直覺與品味相當敏銳,這部電影雖然有了A級製作背景與預算,但它的靈魂還是很B級電影,而就Ennio Morricone的說法是,他希望這部作品有些部份聽起來就像John Carpenter的音樂,因為他總是為自己的電影配樂。

  不少過去是小咖的B級電影音樂作曲家後來成了超級大咖,比如David Cronenberg的搭檔Howard Shore,但一個超級大咖來寫這類音樂感受又是如何,Jerry Goldsmith的<小精靈-Gremlins>和Ennio Morricone的<突變第三型>都是不錯的例子。在80年代初期電子音樂越來越成熟,音色越來越瑰麗,比如與<突變第三型>同時上演,范吉利斯配樂的<銀翼殺手>,但Ennio Morricone選用的電子音色冷清陰沈,甚至有點單調,像一個人用低階功能的電子琴彈奏怪異樂章,如Eternity,Sterilization等。怪的是這些音樂細聽起來其實有紮實的編曲結構和奇特的氣氛,它有B級電影音樂的粗糙外表,卻有大師級作曲家的精緻本質,乍看廉價,卻又很獨特,在2011年版的原聲帶中,John Carpenter為電影的需求增加了幾段音效型的電子音樂,在水準上就完全無法和Ennio Morricone的作品相提並論,我並不覺得這個版本提供了更好的音樂讓大家欣賞,不過正好可以讓大家比較出Ennio Morricone為何是大師,專業人士還是有差的。

  Ennio Morricone一直都是一個出色的風格創造者,<突變第三型>或許較難呈現這一點,但他在經典風格的器樂作曲與B級電影樂風上,展現了沈穩細膩的執行力,尤其是後者,他刻意保有類型音樂的特殊格調,卻又有一般同型作曲家難以達到的水準,反而讓人感到特別有趣。

****

By Loyalwise Ye 2014/3/3


收錄曲目:

01. Humanity (Part I)
02. Shape
03. Contamination
04. Bestiality
05. Solitude
06. Eternity
07. Wait
08. Humanity (Part II)
09. Sterilization
10. Despair




2011 bsx records
Music composed by Ennio Morricone
Additional Music by John Carpenter
Produced by Alan Howarth
Arranged by Larry Hopkins

收錄曲目

01. Main Title
02. Main Theme
03. Humanity 2
04. Despair
05. Humanity
06. Shape
07. Burn It
08. Solitude
09. Fuchs
10. To Mac's Shack
11. Wait
12. Sterilization
13. Eternity
14. Contamination
15. Bestiality
16. Main Theme - End Credits

9 則留言:

  1. 老天你竟然買了BSX版?那張限量千五張,我也錯過了

    回覆刪除
  2. 我在iTune上買的,200元,不是實體唱片,含十六軌音樂和電子檔圖文內頁Digital Booklet,並沒有註明它有限量啊,其實我覺得往後唱片巿場沒有必要再做限量這種事了.更多人能便利甚至便宜的取得好的音樂,其實會讓巿場更大,尤其是電影原聲帶,這些音樂的產生,作曲家都已經獲得報酬了,在音樂巿場發行只是讓巿場或獲利再擴大,在數位時代之後很多檔案的整理保存比從前容易太多,持續發行或重新發行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我真是不曉得何必要一直再做限量這種事,何況這幾年看來,很多所謂的實體限量唱片,在iTune上也都一直能買到啊,我也真的滿不愛保存實體唱片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sorry,我發現這張以itunes下載時好像沒有Digital Booklet,不知為何我一直以為它有,不過這也是我目前覺得itunes的缺點或者是我在使用上有困難的地方,它並不是每張專輯都有Booklet,有時音樂和Booklet放在一個檔案,有時分開放,所以我也會弄不清我有沒有下載到全部的東西,因為通常我都在iPAD上用,不知如何可以看Booklet,一段時間後我才會在電腦上轉成mp3時,才又發現它有傳送Booklet,真希望有人能告訴我這是怎麼回事.至於這張2011年的專輯,我看它在amazon上也沒售完,那應該是實體CD吧,但說真的,如果不是要寫這篇文章,我是不會覺得買這張專輯很有必要,如果你已經有了Sarabande原來的版本

      刪除
  3. 其實 限量的問題不是製作費,而是版權費。因為無限量和有限量所需的版權費有差別,而且要付給電影公司、錄音室、樂師公會、音樂家等等很多不同的利益團體。
    但現實就是OST的需求極少,有些作品限量二千張也數年仍賣不完,如果還要付無限量發行的版權費,很可能是賠本的。所以唯有限量發行,小本生意,能簡單控制成本。
    至於限量的數目,雖然會視作品呼聲和音樂家的號召力,但永遠有例外情況,所以有發行商說發行數量基本上是用猜的。
    不過,實際上,不少熱門作品,其後亦有機會再次發行一定數量,例如Flesh+Blood和The Blue Max。甚至Predator的第二次重發,更是無限量。
    而Intrada近年則改變政策,即簽彈性合約,讓他們能發行可變動的數量。例如平均以三千張為基準,如開賣後銷情不佳,可能一千張後便停印。如銷量好,最終可增至一萬張。這數量基本上已是現時原聲帶全球市場的上限(不計算新發行熱門電影如星戰、鐵達尼那種非收藏家也會買的情況)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是覺得版權費真的應該朝論件計酬的方向修改,這種限量的作法在數位時代看起來已經有點荒謬了,以前我會同意限量或絕版都是不得已的,一批實體唱片的產量的確有銷售效益的考量,但現在都是數位商品,根本沒有存貨的問題,一張電影原聲帶如果不到200元,能附上好的圖文電子檔,隨時可以買,隨時可以從雲端下載來聽,這樣的產品和服務對我很有吸引力,品質好,便宜又容易取得的音樂可以流傳更廣,商業利益也更加細水長流,這算是個消費者與樂迷的看法囉.更何況在這個時代,數位化的音樂商品哪有可能真的限得了量,何不把原版商品做的精緻便宜又容易買,持續賣個五十年都可以吧,賣得多獲利多些,賣的少也沒什麼成本負擔才是吧,不知做音樂產業的人看了洛伊的需求是什麼感想:)

      刪除
  4. 問題是牽涉的利益團體太多,而且電影公司高層大都很死腦筋。例如華納一直不願讓Lalaland做新版蝙蝠俠的完整版,即使兩公司本來關系不錯。Intrada和迪士尼的協定可說是世紀大事了。
    又例如Gremlins,這張系涉的不單有配樂的錄音室、電影公司和樂師公會,還包括歌曲的錄音室、版權、首張OST的唱片發行商等等。基本上單是談判就已花了數年。
    也有些是音樂家的問題,例如因蜘蛛人三趕走了Elfman卻沿用了Elfman的旋律,結果Elfman大怒。而且Addition Music寫的人和音樂家太多,版權問題千絲萬縷。不可能發行。
    Goldenthal的Batman & Robin則是因為華納的斯巴達抄襲了Titus,結果有官師問題,Goldenthal所寫的華納電影配樂都是不可能發行的了。
    而此外,Robocop的完整版會限量,是因為Varese持有版權,而且Varese版仍在印行。實際上,Varese也是間很死腦筋的公司。希望他們上年被收購後政策會有改變(實際上也有轉機。新發行的Abyss和Trek 10就是本來被視為不可能的。所以Predator 2、Air Force One和其他Varese持有的90年代作品也可能有機會發行完整版)
    另外也有些版權是無限量但有時限性的,所以時間到了就會絕版,例如Lalaland的初代哥吉拉、FSM的King Kong完整版等。所以版權問題是有很多方面和樣式的。
    老實說那個「論件計酬」的方式,不是發行商不想,但基本上是卡在既有營運模式、電影公司不重視原聲帶發行等等問題上。實際上,Intrada的新政策其實已經是這個方向。

    另外,對於很多收藏家來說,實體CD是下載版比不上的,無論是音質和收藏價值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哇!你寫的太好了,我得和你邀稿,能不能寫一個這樣的主題讓我放在網站的電影音樂紀事中,題目就叫做-那些原聲帶上哪去了一類,我隨便想的,你知道我的意思,我想很多人會對這些事有興趣,想知道這些原聲帶為何不發行.如果你也跟我要版權費....洛伊比華納好商量....但我也是小本經營....請考慮一下.

      我會抱怨這個事是因為我覺得限量發行的做法在現今的音樂巿場越來越沒道理,音樂商品己經不是什麼手工製作難以大量生產,所以物以稀為貴的東西,它已經被輕易的大量複製與散布,音樂的生產者應該重新思考靠音樂獲利的方式,而不是只想用這種方法綁架樂迷,多少我覺得他們有時只是想阻止更好的版本上巿,讓他們以前的存貨清一清吧,實體唱片與數位唱片的巿場性在這幾年漸漸分出高下,還是很多人願意購買音樂,但方式和聽音樂使用的播放器己經改變了.

      我覺得對收藏者來說,如果實體唱片的品質能超過數位商品所能提供的,那的確會有吸引力,以現階段來說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圖文內頁的部份,很多數位唱片都沒有附上,但我覺得這也正在改變,比如哈比人系列的原聲帶,其圖文內頁電子檔就做的非常精美,做成實體唱片還要考量印刷的品質與成本,電子檔的話想做幾頁就有幾頁,想套多少色就有多少色,只是增加一點檔案容量而已.一旦這種趨勢成型,也許收藏家也會改觀的,

      不過洛伊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收藏家,很多看過我的CD的人都覺得我根本在虐待我的CD,但照顧實體CD對我而言真的很麻煩,而且幾年下來我發現CD擺久自己也會壞掉,圖文印刷或者那些做成奇怪形狀的包裝也很難維持,在數位檔案播放器出現後我已經把所有的唱片轉成電子檔,然後我手邊也沒有再買器材來播放CD,只有DVD機有此功能了,而現在它們也可以使用USB放MP3,實體唱片幾乎都不會再使用,我也就漸漸以數位唱片為主,只有確定買不到數位版,我才會去買實體唱片,這雖然是我個人的情形,但實體唱片巿場會如此萎縮,數位巿場卻能運作,大概也是有很多聽音樂的人漸漸改成這樣了

      最後,記得一定要考慮一下我的邀稿

      刪除
  5. 不要太捧我啦,其實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也是在很多外國討論區看到的八卦。因為例如Intrada的討論區,Intrada裡的負責人也會跟常客討論哪些作品有可能發行,哪些作品他們正在做,哪些不行,因為這些哪些原因。
    FSM版裡,也有Lalaland的公關出沒。而幾個版裡Neil S Bulk也是常客(他也是業內人士)。逛久了這些就會知道一點點。

    其實我是很想寫篇文章說一下Record Sessions、完整版、加長版、商業版、Promo版和Bootleg的關系及分別,也說一下配樂收藏圈裡的八卦,只是一直拖著沒時間。
    至於其他雜項小道消息,總覺得有點難以獨立成文呢。抱歉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真的可以考慮看看寫這些內容,有沒有放在這裏也不要緊,如果哪天你有做就通知一下吧!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