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4年3月14日

Brian De Palma: Music by Pino Donaggio/Brian De Palma電影音樂精選

Brian De Palma: Music by Pino Donaggio/Brian De Palma電影音樂精選

Music by Pino Donaggio

2000 Milan Records/Warner Music






  幾天前看了新版<魔女嘉莉>,只能用大失所望來形容,我回頭想要來溫習一下1976年的首部電影版,這才發現原來"最後"我並沒有買那張原聲帶,而我卻一直以為我有,這可能又是一種年老退化的跡象。我想起以前我在唱片行每次要買那張唱片時,總是剛好又有其他的唱片要買,而這部電影其實我還看了滿多次,當中很多音樂熟記在心,那時覺得好像不是一定要買,而且說真的平時我也不會拿這種音樂來聽,加上經費有限,所以一次拖過一次,最後的結果就是我並沒有買它了。不過,我還是找出了一張包括了1976年版<魔女嘉莉>配樂選曲的精選集,這位音樂家Pino Donaggio,他與導演Brian De Palma在80年代左右的合作,我覺得也很值得一提。

  Brian De Palma的作品大致分為犯罪或黑幫電影,以及異能或心理驚悚片等類型,他合作過的電影音樂家非常多,美系的音樂家中,他似乎總是在追求能做出Bernard Herrmann樂風的人,如Bernard Herrmann本人,John Williams,與Danny Elfman等,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是希區考克的超級粉絲,他80年代的電影幾乎每一部都在向希區考克致敬,但他同時也偏好意大利電影音樂家,他和Ennio Morricone有過多次出色的合作,如<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與<越戰創傷-Casualties Of War>,但我覺得最能代表Brian De Palma的配樂家,是另一位意大利作曲家Pino Donaggio,也許是因為Brian De Palma在90年代以後的作品我個人幾乎都不喜歡,比如邏輯和主題都很殘破的<火星任務- Mission To Mars>和<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他在80年代幾部有考古氣質的懸疑心理驚悚片,我個人反而覺得比較有趣,而此一時期,Pino Donaggio是他的固定班底,幾乎包辦他主要作品的配樂。

  之所以稱之為"考古",並不是說這些電影題材涉及考古,而是Brian De Palma總是在電影語言與情節上,刻意向影史的經典電影取經,有些評論者可能會譏之抄襲,但我覺得其實Brian De Palma抄得還滿有個人觀點與品味的,比如他從希區考克作品取材昭然若揭,尤其是<迷魂記-Vertigo>與<驚魂記-Psycho>,但相似的元素在他手上還算另有情調,至少他的迷情比較香艷,驚悚也比較血腥。在80年代他被電影公司特意包裝作希區考克的接班人,但他也有非常個人化的表達方式,比如以切割畫面表現同步情節,大量畫外音或慢動作來表現緊張,構圖風格強烈的鏡頭與局部特寫等,華人導演如李安,吳宇森,徐克似乎也師法不少,他的確可以在經典中提練新意,也可以在原創中置入經典。他可能把希區考克的元素操作的情色低級了點,但回想當年,只是<驚魂記>的尺度引起的爭議也算不小,希區考克在當代大概也得優雅含蓄些。用考古法來拍懸疑驚悚片,我覺得缺點就是結局很好猜,只要跟著老片的邏輯順藤就能摸得到瓜,但通常只要看到他的電影,我都還是會乖乖看完,因為即使是老梗在他手上也表現的比一般人有意思,老片重拍古已有之,能像Brian De Palma這樣做出品牌口碑的卻是不多。

  這張合輯中收錄了五部作品,其中獨立製片的<Home Movies>我沒有看過,它只收錄了一軌曲目,內容混編了現代感的搖滾電吉他與古典氣質的交響曲,是一首活潑愉悅的作品,但我不清楚這是部什麼樣的電影,至於另外四部則是Brian De Palma滿知名的作品。第一部便是<魔女嘉莉-Carrie>,這是恐怖小說之王Stephen King的第一部小說,也是第一部電影改編的作品。這部電影不僅有好的故事與導演,還有一群出色的演員,嘉莉母女雙雙入圍金像獎,在此種電影類型是少見的記錄,連幾個配角都很搶眼,包括後來扶搖直上的John Travolta與嫁給了導演,並成為Brian De Palma此一時期主要女演員的Nancy Allen,她在Brian De Palma的電影中通常都演妓女或者行為像妓女。<魔女嘉莉>配樂人選原來意屬Bernard Herrmann,Brian De Palma先前已與其合作過<Sisters>,<Obsession>等片,那時Herrmann與正牌希區考克分道揚鑣,希區考克接班人卻是如獲至寶,但Bernard Herrmann在完成<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後驟逝,於是配樂轉由Pino Donaggio出任,這是Pino Donaggio與Brian De Palma首度合作。

  <魔女嘉莉>在影像語言上,希區考克的色彩比較沒有那強烈,但仍有<迷魂記>中三百六十度旋轉擁吻鏡頭的加強版等元素,電影音樂的部份,描寫嘉莉發功的銳利提琴,也有<驚魂記>中浴室謀殺的音色,但整體來說,其實這部配樂聽起來並沒有很Bernard Herrmann,它的管絃風格比Herrmann要通俗化與輕音樂化,這個時期的Herrmann似乎還滿排斥這種樂風,也因為不願寫這類作品與希區考克心生嫌隙,但這個樂風在70年代相當普遍, Henry Mancini,Jerry Goldsmith,John Williams的早期災難電影音樂,大概都有這種氣質,具備了浪漫動聽的旋律,簡單的鋼琴或絃樂編曲,流暢的節奏,並且與流行歌曲結合。這個處理模式在<魔女嘉莉>中其實還算貼切,因為這部作品的背景與角色都發生在高中校園,高中舞會更是焦點場景,這部電影中有兩首滿好聽的歌曲,Born to Have It All與I Never Dreamed Someone Like You Could Love Someone Like Me,主要出現在舞會中,其旋律也應用在配樂裏,其中Born to Have It All的旋律是Carrie的主題,常以輕柔單純的笛聲或絃樂來表現,時而脆弱感傷,時而優美夢幻,具有一種纖細的少女情懷,與Carrie施展異能時的凌利大異其趣,選曲Contest Winners即以這個主題為主軸,描寫Carrie人生最夢幻的時刻,然而陰沈樂句與唯美交錯,呈現這個時刻即將開啟歹毒的陰謀,Pino Donaggio將黑暗與夢幻兩項場景明顯切割又交錯編排,對比的有點突兀,但的確也將同時進展的兩個戲劇層面清晰表達。

  接下來的Bucket of Blood是鮮血淋頭的經典場景,懸疑性的筆法很出色,音樂主要用於劇變將至之前,以黑暗緊張的筆調,一步步逼近,直到鮮血隨著扭曲反轉的絃樂落下。駭人的屠殺場景,配樂反而放空成一種低頻音效,聲音表現上突顯的是尖叫哀號四起的陰森感。描寫母親刺殺Carrie的For The Last Time We'll Pay,鋼琴主題簡單直白,力道從咄咄逼人到悲涼落漠,最後由宗教主題的感傷變奏淡出,這個宗教感的主題在電影中我個人一直不是很喜歡,直到最後這一刻,在其他的時刻,它有種刻版僵硬,很做作的神聖感,但那也可能是刻意表現Carrie母親對宗教的狂熱與曲解。Pino Donaggio這部作品語調直白,風格有些七拼八湊,它沒有Herrmann那樣洗練沈重,但也許更合適這部電影的人物背景,也創造了很多經典景象,開啟了他與Brian De Palma多年的合作。

  <剃刀邊緣-Dressed To Kill>是拆解重組<驚魂記>的出色作品,一開場就是祼女出浴,Brian De Palma真的很喜歡做這件事,但澡人人會洗,各有巧妙不同,<魔女嘉莉>一開場就是一群妙齡少女在迷霧般的水氣中淋浴,照理說她們都未成年,不宜太露骨,但Brian De Palma的角度也不像很清純,<剃刀邊緣>開場出浴戲改由風韻猶存的半老徐娘擔綱,情色尺度更是大幅提昇,直逼色情電影,但結果都和<驚魂記>一樣搞得血淋淋,唱片中的選曲The Shower,旋律唯美的不像話,讓淫艷場景竟也如夢似幻,The Museum描寫女主角紅杏出牆的經典勾引戲,秋波蕩漾,若即若離,是情調出色的迷情樂風,Liz and Peter則是比較真摯委婉的抒情曲,描寫凶殺與揭露真相的The Transformation / The Storm / The Revelation,表現緊張懸疑的手法細緻,既是詭異,也不失優雅,這部作品旋律優美,手法穩健,音樂與導演的特殊風格比<魔女嘉莉>更成熟。

  <凶線-Blow Out>的故事原型來自1967年坎城金獎名作<春光乍現-Blow-Up>,故事由一個時尚攝影師意外發現謀殺案入鏡,改做一名電影音效師在車禍現場的收音過程中,察覺事有蹊蹺而捲入殺機,原來的版本採大量爵士配樂,描寫新潮享樂的時尚生活多過緊張懸疑,Brian De Palma的版本則著重於犯罪陰謀,Pino Donaggio有較多緊張場面的處理,描寫意外事故的Blow Out,銅管表現很有戲劇張力,而殺機逼近的Fire Works,定音鼓與打擊樂的手法,也具有<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的氣勢,但整體來說,這部配樂的悲劇色彩比較強烈,因為故事最後悲劇收場,旋律優美的 Prelude與Sally's Death,便是很有代表性的悲美型Love Theme,電影最終男主角抱著女主角的遺體,哀傷仰望滿天煙火的仰角取景,Michael Bay也玩過很多次,不過天上飛過的是戰機或機器人,然後神都龍王也是這麼飛過狄仁傑頭上。這部電影中跟踪戲的音樂寫得很精彩,可惜沒有收錄在這裏。

  <替身-Body Double>則是擺明向<迷魂記>與<後窗-Rear Window>致意的作品,我個人沒有很愛這個片,相對於<迷魂記>的迷離悲傷,<後窗>的慧黠曖昧,<替身>感覺精蟲衝腦了些,像是硬要把色情暴力風格套在這兩個故事上,迷戀與好奇皆由色慾來推動,這當然也是一種很實際的觀點,只是迷情挑逗一和娼妓與色情工業攪和一起,總覺得好像就有點低俗掉了,而且因為很用力向大師致意,所以畫面情節到處有希區考克的影子,突破感不是很高,Melanie Griffith在本片以性感純真雙面演技驚艷四座,但因為我是在Miramax上看的,有多性感都沒有看到,肯定就是電視上不能播的那種性感。在音樂方面,Love and Menace幾乎像<迷魂記>的仿作,但旋律還是很動聽,風格相對比較通俗現代。這部配樂在懸疑緊張的筆觸上保有Pino Donaggio慣有的張力與雅緻,但也有些元素比較特別,比如結合鑼與電子節奏的動作主題Claustrophoby,質感古怪,很像Danny Elfman常做的事,而Body Double則將通俗情調由70年代轉移到80年代,輕快舒適的輕音樂氛圍,與隨性飄逸的女聲吟唱,展現了與以往作品全然不同的風味,在這張唱片中顯得十分獨特。

  這張唱片中選錄的幾部配樂,其原聲帶陸續也有完整版推出,比如<魔女嘉莉>與<剃刀邊緣>,但這張唱片的結集,也讓我們得以一窺Brian De Palma與Pino Donaggio此一時期的發展脈絡,他們熱愛並擁抱經典且直言不諱,但仍然可以以自我的格調發光,並且在影史上留下鮮明的印記。

****

By Loyalwise Ye 2014/3/14


收錄曲目:

From Carrie
1. Contest Winners
2. Bucket of Blood
3. For The Last Time We'll Pay

From Home Movies
4. Main Title Theme

From Dressed To Kill
5. The Shower
6. The Museum
7. Liz and Peter
8. The Transformation / The Storm / The Revelation

From Blow Out
9. Prelude
10. Blow Out
11. Fire Works
12. Sally's Death

From Body Double
13. Claustrophoby
14. Love and Menace
15. Drill of Death
16. Mental Chase
17. Brain Hunt
18. Body Doubl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